中国甜味剂市场现状 :无糖食品走红,代糖快速发展
点击数:12832021-05-11 19:29:05 来源: 中国食品添加剂
新闻摘要:由于甜味剂作为代糖物质产生增甜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下游饮料、烘焙食品等,下游无糖饮食的走红无疑推动了上游代糖市场的发展。2019年,我国甜味剂产量达到20.9万吨,较2018年增长11.17%
甜味剂是指能够赋予食物以甜味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是代替蔗糖、葡萄糖等,所以又称为“代糖”。随着国民肥胖率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国民的健康意识也开始提高,减糖饮食成为了国民消费的趋势。在减糖潮流盛行的当下,无糖饮食开始走红。
近年来我国国民成人超重肥胖率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到了34.3%和16.4%
随着国民肥胖率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国民的健康意识也开始提高,减糖饮食成为了国民消费的趋势,无糖饮料开始走红。根据《糖烟酒周刊》数据显示,无糖碳酸类饮料占整体碳酸饮料市场的份额从2017年的2.2%上升到了2019年的6.2%
无糖茶占整体茶饮料市场的份额也从2017年的2.4%增长到2019年的4.7%。除此之外其他的品类也向无糖和低糖方向发展,包括豆奶、乳酸菌、山楂饮料等。
除了饮料之外,无糖食品也在走红市场,近年来国内食品企业纷纷推出“无糖食品”,例如全麦面包片、无糖麦片、无糖蛋糕、无糖巧克力等。
甜味剂被广泛应用于下游饮料、烘焙食品等,由于甜味剂被人体摄入后不参与代谢过程,不产生热量,因此多作为代糖物质产生增甜的效果,下游无糖饮食的走红无疑推动了上游代糖市场的发展。
根据《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分为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和糖醇类甜味剂,其中合成类以甜蜜素、阿巴斯甜、安赛蜜等为主;天然类以甜菊糖苷为主;糖醇类以木糖醇和赤藓糖醇为主。
2019年7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提倡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同时提倡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代替蔗糖生产的食品和饮料,我国代糖市场的发展将加速前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我国甜味剂产量近年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9年,其产量达到20.9万吨,较2018年增长11.17%
近年来,糖尿病、龋齿等疾病给我们的饮食带来很大困扰,糖分摄入过多会诱发一系列病症。因此,无糖、低糖的健康食品备受人们喜爱。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物质。广义的甜味剂依据来源,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其中蔗糖、葡萄糖、乳糖等日常食品属于食品原料范围,参与人体新陈代谢,被称为天然营养型甜味剂。天然非营养型甜味剂通常具有热量低的特点,按其甜度可分为低甜度的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等,以及高甜度的罗汉果甜苷、甜菊糖苷等。人工合成甜味剂甜度高、热量低,在人体内不进行代谢吸收,又被称为非营养型甜味剂。
目前,我国可用在食品中的甜味剂共有20种(不包括蔗糖等营养型甜味剂),在GB2760中已明确规定了甜味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除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对甜味剂进行严格规定外,其他相关文件也对甜味剂做出一定要求。例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标示其在GB 2760中的食品添加剂通用名称。也就是说,若食品中添加了甜味剂,可以标示为甜味剂的具体名称,也可标示为甜味剂并同时标示具体添加剂的名称或国际编码(INS号)。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专项行动。由于近年来糖尿病、肥胖症、龋齿等疾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因此,“减糖”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2019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倡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安全标准允许使用的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取代蔗糖。
近年来,关于甜味剂存在很多谣言。例如,人工合成甜味剂会致癌。1977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现使用糖精会使大鼠诱发膀胱癌,该研究促使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禁止糖精的使用。随后研究结果证实,大鼠致癌的机理对人类并不适用。2000年,美国将糖精从潜在致癌物名单中删除。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会导致癌症。根据GB 2760的规定,纽甜、甜蜜素、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在食品中都有严格的使用范围和限量。在标准制定前,添加剂都经过了严格的毒理学测试。例如,阿斯巴甜,早在1965年就已经被研发出来,但直到1981年才被FDA批准,在经过了16年的安全测试后才上市。所以,只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规范添加甜味剂,是没有致癌的风险的。
上一页1下一页 |